推进自然教育,共筑生态文明。11月1日—3日,“中国自然教育大会 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我校成功召开,这是国内首次由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共同主办的自然教育大会,同时也是该论坛首次在高校举办,并首次举行自然教育学科研讨会。
11月1日,自然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全球自然教育创新发展和中国自然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致辞。他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地球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建议,当代中国的自然教育实践要系统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自然教育学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育体系;探讨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指南、标准和规范,助力自然教育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多元跨界合作的长效机制,协同推进自然教育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家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自然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自然教育是促进科学素质提升的一个关键,从小学开始的自然培养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好奇,而且能够直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二是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在自然教育过程中,孩子们能更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三是自然教育与地球科学、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宜居地球建设。
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贾峰认为,现有大学课程与学生需求、社会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应通过绿色学校创建,让生态文明思想、环境生态文化以及学生未来就业需要的知识系统、理念都能够树立起来。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玛丽莲·克瑞斯尼教授,长期从事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带领团队开发了环境教育成效、气候变化教育、自然教育和公民生态学等7门在线课程。她分享了“气候变化在线伙伴计划”,每年从全球招募30多位伙伴,通过三个月的在线学习,鼓励他们在当地社区开展气候变化行动,通过在线技术推广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行为。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皮特·海根斯教授,分享了欧洲可持续发展户外教育的研究进展。他说,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深入融入学校课程,如对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态度的态度、政策影响等,在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评估标准中也会提出相应要求。
东京大学的荣誉教授小泽纪美子女士介绍了环境教育在日本课程里的实况。2018年7月最新修订的日本教育课程指引将会在明年正式实施,有关小学生生态理念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再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而是特别强调体验,通过主题式的课题领域来组织课程内容。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的周儒教授介绍了大学参与环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五种经验:既有学系课程里加入自然教育元素,开设新的课程;开设跨学门、跨领域的,称为“学程”,三个以上学系联手就可跟学校申请成立一个学分学程或学位学程;开设新的学系或是研究所;设置专门单位提供进修推广培训课程;大学自己提供教育机会。
11月2日上午,中国自然教育大会 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隆重开幕。原国家林业局局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海山,中国林业学副理事长马广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以及国内外自然教育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学校代表以及相关政府代表1300余人参加会议。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海山致开幕词。他说,湖北是自然资源大省,探索自然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的自然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湖北将积极学习借鉴自然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推动全省的自然教育工作,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加快科普规划、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生态中国、美丽湖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指出,希望此次大会形成一个共识,即中国自然教育如何蓬勃发展,更好支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拟定一个框架,即自然教育内涵、行业范畴、规范标准。建立一个机制,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和运行机制。聚集一群力量,即吸引更多自然教育研究者、实践者,不断蓄积从事和参与自然教育的力量。引领一种风尚,即尽快构建全民参与自然教育的行动体系,分年龄、分群体、分角色开展自然教育,让自然教育更好融入现有教育体系,形成一种教育新风尚。他表示,地大在自然教育领域拥有独特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今后将与多方开展深度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发布了《2019 年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报告通过详实的调查数据,提出了对自然教育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的建议。
国际从事自然教育的资深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Marianne Krasny、武汉公园大课堂发起人唐闻、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创始人王愉等专家学者在大会主论坛作主旨发言,内容涉及自然教育理论、实践、人才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推进自然教育、共筑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11月2日下午—3日上午,涵盖自然教育各领域的20个分论坛分别召开,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中,由我校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共同举办的“地学世界下的自然教育”论坛在八角楼举行。众多校内外专家学者作了报告。
此外,论坛发布了《2019 年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报告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撰写,通过详实的调查数据,提出了对自然教育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的建议。
11月3日下午,在闭幕式上,举行了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授牌,自然教育相关标准、优质课程、书籍发布,《自然教育武汉共识》发布等。与会代表就如何推动自然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提高自然教育质量,实现全民参与等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达成了《自然教育武汉共识》。我校秭归产学研基地被授予自然教育基地。
本届大会由中国林学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湖北省林业局主办,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我校、湖北省林学会、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共同承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地球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逸夫博物馆作为此次大会校内筹办单位之一,全馆上下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牵头组织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与学校办公室、保卫处、后勤保障处、发展规划处、校医院等各单位先后召开6次论坛筹备工作会议,协调各部门工作职责分工,确保各部门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全力做好大会各项支持保障工作。此外,我馆还为此次大会自然嘉年华活动提供了孔雀石、水晶、绿柱石等23件岩石矿物标本,向大家展示了精美绝伦的珠宝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天地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下宝藏。
逸夫博物馆作为我校服务社会的窗口,为观众打开了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也为观众讲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告诉大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今后,我馆将继续秉承传播地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讲好地球故事,在地球科学普及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方面主动作为,勇于当担,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