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馆协同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人:梁胜男发表时间:2024-09-05点击:

“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也在地学史上留下了空谷足音。我们这个展览里,就有他的身影呢!你找找看。”甫一迈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馆藏地学图书文献精品展》展厅,该校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帅斌就笑着对记者说道。

原来,早在1903年,鲁迅先生以“索子”为名撰写了《中国地质略论》一文,发表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上,这是最早由中国人写的讲解我国地质的文章之一。

国立北洋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部、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北京地质学院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展厅中,戳盖在一本本中外文著作和杂志之上的藏书章,汇流成中国地质大学校史基因图谱。

“中国地质大学应国家需求而生,几代地大人沐风栉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我们就是要把地大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地大人在忙些什么,努力唤发地大人地质报国的理想情怀。”帅斌说,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校史馆,是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地大的文化根脉绵延在四馆里,这里有地大人的“精神胎记”。

在国家教学名师、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质学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龚一鸣看来,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学所有机构和全体教职员工第一位的事。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是学校育人环境和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场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应有之义。在地大,校史馆和博物馆是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打卡地,图书馆和档案馆更是师生教学科研的“米粮川”。

2021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实施大部制改革,合并四馆组建图书档案与文博部。按业务性质合并科室,设立党支部,支部设在科室,阵地筑在岗位,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我们锚定场馆育人,时时处处事事在一个‘融’字上下功夫,用红色文化浇筑青春之魂、科学素养浸润青春心灵、实践创新炫出青春亮色。”帅斌介绍,学校以地质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为核心,校史化编研展览地学文献精品,博物馆式建设校史人物书屋,大师名家导学式朋辈共享阅读推广,主人翁沉浸式聘请学生馆长与馆员,校史校情审美化嵌入式建设馆舍文化,两校区一体化提供无周末没节假常规读者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陈雅文是校史馆首批讲解员,聘书编号001。在她看来,四馆像一条宝石项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很多同学既是校史馆的讲解员,也是博物馆的讲解员,很多展品都在交替展出,逸夫博物馆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特色,校史馆充盈着地学气息。

今年6月,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刘奕然,在各校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站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持舞台,在教育系统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一展地大学子风采。

在给地大指导老师的微信中,刘奕然一再感谢学校提供的磨砺机会。早前在4月,她参加地大图书馆举办的“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活动中,以一则校史故事让师生动容。5月,作为逸夫博物馆学生讲解员的她,又凭借科普作品《古气候研究的“潜力股”——砗磲》,荣获2024年中南五省高校博物馆讲解比赛决赛三等奖。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近年来,为打造优质的文化服务平台、优秀的场馆育人高地,地大聘请学生馆长与馆员,成立逸夫科普讲解队、校史讲解队、“石榴籽”民族学生校史志愿讲解分队,让学生参与四馆的讲解、日常管理、活动策划等,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立己达人。

“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在学校的四馆里,在志愿服务中,我不仅认识了矿标、化石,增长了知识,更真切地看到了一位位地学前辈为国找矿、为国攀登,更加坚定了我对学校和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也激励着我奋力向前。”工程学院土木专业2023级本科生、逸夫科普讲解队队长武建宁说。

去年5月,地大校史馆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2月,“百校百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上线启动仪式,在地大逸夫博物馆举行……

“场馆育人并不限于场馆之内,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千方百计用四馆链接社会资源,让社会大众走进地大四馆,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场馆成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学生‘沉浸式’学习平台,全力将场馆打造成引领志向、锤炼品格、激发奋斗的思政‘大熔炉’。”该校图书档案与文博党委书记邓云涛介绍,目前学校四馆累计面积近8万平米,年均入馆量超240万人次。

已近鲐背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殷鸿福,自1952年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大前身)后,就没有再离开这所学校。档案馆里有他的资料,博物馆里有他的标本,图书馆里有他的藏书,校史馆里有他的奖杯。

“四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三观的涵育。在这里,我们铭记英雄流血牺牲的时代;在这里,我们奋发科研报国的赤诚。不单单是地大,还有各类学校,特别是我国三四线城市和广大乡村,都应建好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发挥场馆育人作用,以文化人、以风风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殷鸿福院士满怀深情地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王建宏)

联系我们
    • 部综合事务办公室:027-67883146
    • 档案服务:027-67885112
    • 南望山校区图书馆:027-67883146
    • 博物馆027-67883344
    • 未来城校区图书馆027-65525594
    • 校史馆:027-67886310